追光语记 | 何忆柳:苦中作乐,且行且歌
编者按
探索外国语言的奥秘,感知潜藏在俄文符号中的文化与气质;享受艺术的美丽与精妙,在舞台上尽情绽放;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在祖国大地上书写青春。
“追光语记”第二十二期,让我们走近2021年度京东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2018级本科生何忆柳。
严于律己,无畏前行;
挑战自我,提升内修;
热爱生活,艺术人生;
诗意行走,笑对来路。
资料卡片
何忆柳,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2018级本科生。前三学年平均绩点3.93,核心绩点3.96,均为本专业第一名。入学以来,曾担任校青协战略研究部骨干、校合唱团女中声部长、班级文体委员。曾获京东奖学金、学习优秀奖学金、文体优秀奖学金、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奖学金、“三好学生”、京津冀高校俄语大赛高年级组二等奖、“街巷中国”调研活动“最佳实践团员”、“中国人民大学服务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先进个人”等奖励荣誉。目前已保研至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
脚踏实地,绝不言弃
公益菌:师姐可以谈谈自己在学习方面的心得体会吗?
总的来说就是“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学习俄语能够让我以最生动的方式感知潜藏这些神秘符号里的思维与个性,体察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与气质,并在这个过程中因新的发现和启迪而振奋。
俄语作为一个小语种专业,相对来说比较靠死记硬背。因为都是从最基本的语法、词汇的运用这些基础开始学的,所以我每门课都特别认真。比如说,老师布置了一篇课文,可能大多数同学的做法是大概了解文章内容,但是我会把每一个词都查清楚,把老师要求外的内容都读一遍。因为这个好习惯,我从大一开始积累的词汇就相对更多一点。
再者,我认为语音面貌是从大一大二就开始熏陶的。我会定期找一个能够出声朗读的地方,比如教二草坪或明德走廊等,苦练语音。俄语的调型和汉语不太一样,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起伏等,需要时间去适应。因此,我除了周末固定的一段时间用来连续听、跟读两三个小时之外,还会抓住一些零碎的时间锻炼语感,比如宿舍到食堂的路上等等。
到了大三,课程开始涉及到论文的写作。在本科阶段,我们对文学阅读只是初步了解,读到的作品不是特别多。老师通常只是和我们介绍一下作者的背景,然后要求大家写论文,选择喜欢的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很多同学都会去选择前人研究较多的题目,到网上搜一搜、拼凑一下就完成了。我当时选择了一部俄罗斯作品集,是一本有五六百页的长篇小说,情节性不强,可能读几十页就会有困意。但靠着认真的态度,我读完了这本原著,并补充阅读了作者的传记。我从传记中发现了值得挖掘的点,并完全在自己的分析中写下了这篇论文,最终得到了老师的认可。我觉得这应该算是我本科期间在论文写作方面比较骄傲的一件事。
公益菌:师姐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有感到枯燥的时候呢?应该如何调节呢?
确实会觉得枯燥,但我会适当调节。我很反对应试的学习方式,比如考前突击、天天背单词语法等,我觉得这些没有任何意义。我认为语言学习更多的乐趣体现在对作品的阅读里。比如,诗歌是最能体现语言的魅力的,但是如果你不懂这门语言,只读中文翻译版本就无法体会到它更深处的内涵。就像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只读中文版本我们或许会觉得只是一篇很普通的心灵鸡汤。但当我读俄文版的时候,才体会到它在押韵等方面的巧妙。原作语言的韵律,是阅读中文译作体会不到的。
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俄罗斯是一个很善于向内挖掘的民族,俄国文学中经常涉及对人的心灵的探索。我自认为是一个比较细腻敏感的人,不喜欢浮躁的生活,更喜欢静下心来,对生活保有一种敏锐的深情,我觉得这才是生而为人最弥足珍贵的地方——拥有爱的能力,遵循自己的内心,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独特,这样的人生就很美好。
社团活动
发现美好,追求热爱
公益菌:师姐有很多与艺术相关的经历,这是不是和师姐对生活的态度有关呢?
是的。就合唱团来说,我觉得在合唱团特别快乐,尤其是压力大的时候。其实合唱团的排练密度挺大的,每周的训练至少有五六个小时。大三我又担任了声部长,所以会比较辛苦。但在很多次排练过程中,钢琴伴奏的声音一响起,我就会觉得自己的灵魂被深深触动,发自内心地欣赏每一段和声。我认为这样的幸福是别的事情无法带来的,这是我觉得艺术最有意义的地方。
公益菌:师姐对学习、工作、社团等各个方面都非常认真,那么会不会有学习和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呢?
有,但其实也不是特别明显。就个人而言,我觉得自己缺少一些踏踏实实做学术的时间。我的阅读面比较窄,主要靠课本上的内容,没有机会自己去翻译一些文学作品,这点我有一些遗憾。我身边有一些大一零基础的同学,现在已经开始翻译侦探小说甚至植物学方面的书籍;也有的自己写诗、翻译诗歌。我觉得这是我将来想成为的样子,以后空出的工作时间我会用来做这方面的提升。
体验文化,创新交融
公益菌:师姐曾经到云南进行艺术方面的调研,关于这段经历有什么感悟和经验分享给大家吗?
那次调研,我们主要是去体验当地的非遗文化。我们当时去了三个县,体验了彝族的一些歌舞,还采访了当地中学生,和他们进行了一些比较细致的沟通,采访他们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情况。我觉得他们的艺术教育情况甚至比我们所在的这些城市都好。比如说,他们课间操会跳一些少数民族的舞蹈,每周也会认真开展一些音乐舞蹈类的课程,这一点让我们很惊奇。
公益菌:关于大创,师姐有没有值得分享的经历?
实践开始的上半年,我们主要进行了整个实践计划的构想和剧本的编写,当时我们把汤显祖的《牡丹亭》进行了大幅改编,再把它翻译成英语和俄语两个版本。在十一月底十二月初的时候,我们进行了第一次实践,借用了纪晓岚故居的场地,一个古色古香的庭院。我们通过线上平台发布了招募信息,最终找到了5个说英语的留学生。整个过程出人意料地融洽,他们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
大创实践的整个过程都很神奇。这些外国友人在我们的剧本中除了体验汉服和中国妆容之外,还进行了诗词学习,包括对《关雎》的讨论等。外国友人们的讨论非常激烈,他们的热情完全超乎我们的意料,我们非常受鼓舞。
公益菌:师姐在大创中最大的体验是什么呢?
大概是外国友人的态度吧。我们一开始认为这些外国友人可能会对中国文化有一些成见,但后来发现他们愿意参与此类活动,进而觉得我们的想法有值得推广的地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方面,我们可以多多采用这样多元的方式,让外国人轻松愉悦地了解中国文化。
寻找诗意,充盈内心
公益菌:师姐在大学期间有没有迷茫的时候?如何坚持下来呢?
其实我大多数时候都挺迷茫的,包括现在。我时常不确定自己能否在学术这条路走下去。我的自卑比自信多,大部分时间处在一个自我否定的状态,我也很困惑该怎么走出来。
但是或许正是靠消极的心理历程中偶尔闪现出的一些美好,激励着我不断坚持。压力大的时候,我可能唱几首歌,去合唱团排练也好;跳一会舞,将所有杂念抛开,尽情享受律动;或者去操场上跑一圈,放松身心。除此之外,大自然的声音也很能治愈我。这是因为我之前有一次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电影中有很多风声、水流声这些大自然的声音。这部电影让我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变得敏感,我有时会尝试走在车水马龙的人大校园里,聆听路边人家中传来的鸟叫声、自行车路过的铃铛声、行人踏在木板上吱呀的声音、身边人朦朦胧胧的谈话声,这些都是世界的烟火气,也是美好的来源。我觉得这可能就是生活中的诗性吧。
此外,我去旁听过朱子辉老师的课,他的课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从前总是觉得自己在人大校园学习这样一个冷门的专业,每天死记硬背,取得了表面上光鲜的成绩,没有什么实际收获,很没有成就感。但是后来我发现并不是这样的,有的人汲汲于名利,但是可能失去了一些更珍贵的东西。那时我旁听了朱子辉老师的《字解<周易>》,惊叹于中国古人的智慧和细致的观察。老师讲课的内容牵扯到很多说文解字方面的内容,比如“手”这个字,为什么在古代是像一个爪子,这就跟人的劳动工具有关。我觉得这个演变很神奇。包括古人对于宇宙万物的某些思考,这些东西更能给我启发。这些可能并不是一直存在,但是时而会迸发的小触动、小灵感,能够激励着我一直走下来。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凭借绝不言弃的态度和异于常人的毅力,何忆柳在每一个默默坚持的日夜中,用点滴成就了今日。在浮躁的时代,她遵从自己的内心,未曾被外界左右。在文学和艺术的熏陶下,她找到了内心热爱所在。感谢何忆柳同学的分享。希望各位同学都能保有纯净的初心和善于寻找诗意的眼睛,找寻到更好的自己!
往期 ·回顾
策划 | 张作宾辅导员工作室
采访 | 高源
整理 | 王晓莉、李佳怡
排版 | 朴成安
头图 | 高正筠